优质短篇小说尽在竖屏简说网!手机版

竖评简说_小说推荐 > 首页 > 热门短篇 > 历史

>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完整阅读(杨宪杨炎)免费阅读全文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玉壶冰 著

历史完结

只会适得其反,反噬大明,消耗大明的国运!”“试想两百年以后,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皇室宗亲,单单每年供养粮食都都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天下养朱已然不可避免,朝廷...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全文最新章节由本站网友搜集并发布,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全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到本站你能找到更多好看的小说

状态:完结   作者:玉壶冰   3.63万字更新:2024-11-25 12:36:29

在线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
只会适得其反,反噬大明,消耗大明的国运!”“试想两百年以后,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皇室宗亲,单单每年供养粮食都都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天下养朱已然不可避免,朝廷...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全文最新章节由本站网友搜集并发布,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全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到本站你能找到更多好看的小说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节选在线试读

朱元璋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带着刘基和毛骧直奔太平门外的天牢而去。“毛骧,咱记得天牢里有一面窃听墙,就在关押太子的那间特殊牢房,对吗?”朱元璋一边走一边问道。“皇上...

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宪杨炎的现代都市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全文》,由网络作家玉壶冰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元璋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带着刘基和毛骧直奔太平门外的天牢而去。“毛骧,咱记得天牢里有一面窃听墙,就在关押太子的那间特殊牢房,对吗?”朱元璋一边走一边问道。“皇上记忆力真好!”毛骧不动声色的拍了一个马屁,继续道:“那道墙是工匠们用特殊工艺打造,在墙外能清楚听到墙内的声音,墙内却听不到墙外的声音,专为监听所用。”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咱们就去那儿!”“遵命!”毛骧领命…………窃听墙外,是一间布局简单的密室。进入密室后,毛骧连忙搬来一张凳子放在朱元璋的身后,而自己则和刘基分立两侧。果如毛骧所言。这面窃听墙的效果相当的好,旁边牢房里一些细微的声音都能听见,仿佛这面墙不存在似的。如果有人在旁边牢房里密谋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亦或是说什么大逆不道的...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全文》精彩片段


朱元璋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带着刘基和毛骧直奔太平门外的天牢而去。

“毛骧,咱记得天牢里有一面窃听墙,就在关押太子的那间特殊牢房,对吗?”朱元璋一边走一边问道。

“皇上记忆力真好!”

毛骧不动声色的拍了一个马屁,继续道:“那道墙是工匠们用特殊工艺打造,在墙外能清楚听到墙内的声音,墙内却听不到墙外的声音,专为监听所用。”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咱们就去那儿!”

“遵命!”

毛骧领命……

……

窃听墙外,是一间布局简单的密室。

进入密室后,毛骧连忙搬来一张凳子放在朱元璋的身后,而自己则和刘基分立两侧。

果如毛骧所言。

这面窃听墙的效果相当的好,旁边牢房里一些细微的声音都能听见,仿佛这面墙不存在似的。

如果有人在旁边牢房里密谋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亦或是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都会被这边监听得一清二楚。

刘基不动声色,心里却不由得有些忐忑。

在旁边的牢房里,一位是当朝太子,一位是杨宪的门生,名义上算是自己的徒孙了。

杨宪是个有能力的人,无论是最初作为检校人员,还是后来被自己举荐为扬州知县,都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

但杨宪此人过于躁进,才进中书省,便把矛头对准了中书省的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

正是他的躁进,招来了灭顶之灾。

杨宪迅速下台,这自然也让曾经推荐过他的刘基受到了牵连。

今天一早,皇上把他叫过去,说的正是杨宪之事,说好听是敲打,说得不好听那就是问罪。

伴君如伴虎。

刘基对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所以他趁机向皇上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想法。

对此,朱元璋本就心中不快。

不想……

又遇上了杨宪的门生在天牢中与太子整日厮混在一起的事。

雪上加霜啊!

刘基心里那叫一个苦,就像哑巴吃了黄连。

如果这个叫做杨炎的门生和太子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那自己就别说告老还乡了,小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一回事。

朱元璋并没有理会身旁暗自忐忑的刘基,而是竖起了耳朵倾听旁边牢房内的动静。

只听墙那侧传来一声赞叹:

“好酒!”

杨炎一口酒下肚,不禁感慨这黄子顺果然有些手段,在这天牢之中,竟每天都能搞到好酒好菜。

“呵呵,家父还算有几分薄面,先生若喜欢,我以后每天都给您送来。”朱标笑呵呵的回道。

墙那头的朱元璋听了这话,不由得眉头一皱。

先生?

这个称呼在这个年代可不一般,不仅是尊称,而且是相当于老师的意思。

朱元璋因为是穷苦出身,年少时候不得读书,但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有条件之后,他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勤学好问,跟李善长和刘基等人学习了很多东西,用了极大的毅力和功法,这才将年少时候缺失的学识补救了回来。

所以,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工作。

特别是太子朱标。

朱元璋专门安排了翰林院的大学士,学识渊博的大儒宋濂教导朱标。

宋濂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将朱标教导得知书达理,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不骄不躁,虚心求学。

可是……

太子怎么来监牢中反省一趟,还认了一个老师了?

而且还是一个秋后问斩的犯人!

犯人也就算了,那人还是杨宪的门生,按年纪来说,应该和太子相差无几。

他到底给标儿灌了什么迷魂汤,让标儿不仅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还管他叫先生?

朱元璋面沉如水,下意识的微微眯了眯眼睛。

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刘基心中已经开始升起不妙的预感。

只听墙内二人闲叙片刻后,杨炎道:“黄公子,咱们上次说到哪儿了?”

朱标回道:“先生,咱们上次说到了西汉的七国之乱。”

“嗯。”

杨炎点了点头,道:“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后来汉高祖有感于诸侯王的强大,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

“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发现光靠朝廷的力量无力直接控制全国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随后经历了吕后专权以及文帝时期,到了景帝继位之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泱集权。”

“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削藩之举在朝野引发震动。”

“最终,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藩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墙内外的几人除了毛骧之外,都是有学识之人,自然也都知道。

只是他们不知道,杨炎为何要提起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著名事件。

刘基不知为何,心中总感觉不妙。

他的这个名义上的徒孙,在太子面前提起了七国之乱,这是论史,以史为鉴,这是好事,就怕……

借古比今啊!

刘基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心头的愁云开始聚拢,这时,只听牢房那边传来杨炎声音:

“那么问题来了。”

杨炎看着朱标,问道:“前有西汉的七国之乱,后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何当今圣上仍旧要采取分封王戍边之策?”

完了完了!

刘基心头猛地一突,差点儿晕厥过去。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果然!

要开始妄议朝政了!

刘基悄悄瞥了一眼朱元璋,只见后者虽然不动声色,但一双虎目又微微眯了一下,这可是皇上被触怒的标志啊……


天刚蒙蒙亮,紫禁城的午门外已经站满了各阶官员。

今日是早朝时间。

早朝并不是每天都开,而是有固定召开日期的,规定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个逢五的日子才会召开早朝。

虽不是天天召开,但早朝其实并不轻松。

为了确保按时参加早朝,大臣们必须午夜时分起床,穿戴妥当之后,便赶往午门集合。大约凌晨三点左右,大臣们开始陆陆续续抵达午门外,在此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站队也是有规矩的,官阶高的在先,低的在后,文臣一列,武将一排。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宫门开启时,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准备早朝。

整个大明,能够坚持天天开早朝的皇帝只有两位,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代皇帝朱由检……

……

奉天殿。

“……双因子考核制度,便是将供奉一分为二,其一为保健因子,即基础部分,这一部分供奉,按月按量按品阶发放,跟以往的供奉一般无二。”

“其二为激励因子,此部分供奉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朝廷对各藩王的考核进行发放,有功者,优秀者多得,合格者少得,较差者不得,有过者甚至可以罚其供奉。”

“如此一来,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藩王只能拿基础部分的供奉和品阶,而奋发向上,与国有功的藩王则可以拿到更多的供奉和更高的品阶……”

朱元璋的话音落地,朝堂上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是一副震惊的表情。

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曾在朝堂上引发热议。

但随着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迅速被压了下去,无人敢再非议。

没想到,此时竟又有人出来提及此事。

不过……

这份奏折提出的对藩王管理之策,倒是让在场的所有大臣耳目一新。

而且细细一想,好像还真可行!

越想,就越觉得可行!

皇上的封王戍边之策,这在历史上早就已经出现过好几次的削藩困难,藩王作乱的情况,这也是群臣反对的主要原因。

但是现在,奏折中提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策略,这相当于一刀切了世袭罔替的这个已经被前面好几个朝代淘汰了的政策,从而直接甩掉可供养藩王这个尾大不掉的包袱。

紧接着的双因子考核制度,更是设置得精妙。

一来,可以进一步控制藩王的财政支出,极大的增加了朝廷财政的弹性。

二来,对于藩王那边,可以说完全被朝廷拿捏住了,原本稳稳到手的俸禄直接被砍了一半,另外一半还要去和其他藩王竞争才能得到,当然,这对于有能力者,有志报国者是好事,因为他们可以拿得更多。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一个个跟人精似的,自然是一点就通。

“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说说看。”

朱元璋的话,让奉天殿中众臣表情各异。

有交头接耳者,有闭目沉思者,亦有有暗中观察者。

好一会。

目前在皇上面前春风得意的胡惟庸站了出来,道:“皇上,臣斗胆请问,这是谁的奏折?”

朱元璋淡淡的瞥了胡惟庸一眼,反问道:“谁的折子,影响你的看法吗?”

“呵,这倒没有。”

胡惟庸尴尬一笑,皇上不说,但其实他心里也已有猜测。

对于皇上封王之策反对得最厉害的,就是刘基所领导的监察院的御史言官们,此次恐怕又是哪个不怕死的言官递上的折子。

不过,这个法子倒是出乎他的意料,颇有些见地。

沉吟片刻,胡惟庸道:“说实话,双因子考核制度,臣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此法,臣以为,此法表面上是促使藩王之间竞争,但实则是在削藩。”

“皇上英明神武,只要皇上在,一切都不会有问题,只是一旦……,大明的后世的君王恐怕难保一定会有像皇上这般的魄力和威望,到时候是否会引起各大藩王的不满?”

胡惟庸的话刚落地,户部尚书吕昶便站了出来。

“胡参政此言差矣!”

吕昶元官出身,为人耿直,有学识,善理财,只听吕昶道:“古语云,天道酬勤,故勤劳者多的,有功者多得,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大家皆为皇室宗亲,朝廷公平以待,何来不满一说?”

听罢,朱元璋不动声色,随后看向最前排默不作声的李善长。

“李相,你怎么看?”

李善长连忙出列,斟酌片刻,道:“臣以为……此法有利亦有弊,胡参事有胡参事的忧虑,吕尚书有吕尚书的道理,老臣愚钝,一时间也厘不清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事关皇室宗亲万年之大事,老臣不敢妄言,还请皇上乾纲独断,老臣聆听教诲!”

李善长说了等于没说的话,让朱元璋眉头微微一皱。

这李善长现在是越来越老狐狸了。

不过李善长年岁渐高,如此这般自保,想得个安乐晚年,也实属正常,所以朱元璋也没有发作,而是对一旁的朱标,道:

“太子,这是你的折子,你来回答一下胡惟庸与吕昶的争论!”

竟然是太子的奏折!

所有大臣心中暗暗震惊。

还以为是谁如此大胆敢妄言,原来是太子!

朱标点了点头,随后站出来,中气十足的道:

“我以为,此法若是施行,日后非但不会引起各大皇室宗亲的不满,相反的,还会激发各位皇室宗亲奋发图强的热情,促使他们规范言行,积极的为国为民效力,而且还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内部竞争。”

“我在奏折中说到的保健因子,这一部分供奉,得到它不会让人满足,得不到的话则必然会产生不满情绪,因为大家的认知里,这部分就是他们该得的。”

“而另外一部分激励因子,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那么便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为何?因为大家是公平的,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废除世袭罔替,施行五世而斩的宗亲制度,这固然是在削弱保健因子,如果单单是这样,必然会引起各大藩王的不满,但是,当朝廷把削掉的这些加入到激励因子中,保健因子少了,但是激励因子却多了,各大藩王可以在激励因子中获得比保健因子更大的满足,这不仅仅足以弥补保健因子的缺乏,而且还能大大激发皇室宗亲的热情!”

朱标的话音落下,朝堂上一时之间一片安静。

各大臣工都陷入了思考之中。

刚刚太子的奏折,让他们大致了解了这个双因子管理制度的操作方法,而太子的解释,则是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此法背后的深意。

想通的大臣,背脊不禁有些发凉。

这是用制度和人性的组合拳去动态调控啊,其实此法还有更深一层的意图,那便是将在供养宗室这一问题上,宗室与朝廷的矛盾,转为宗室与宗室之间的矛盾。

日后宗室即使有怨恨,也只会怨恨别的宗室抢了他们的供奉,而不会怨恨到朝廷和皇上的头上。

用宗室去制约宗室,朝廷从而脱离矛盾中心,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调控,从而轻松拿捏宗室。

此法实乃釜底抽薪。

悄然转移矛盾,精准拿捏人心,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很快。

吕昶率先站了出来,大赞道:“太子此法甚妙,妙不可言啊!臣附议!”

“臣附议!”

又有大臣站了出来。

“臣附议!”

“臣附议!”

一个又一个大臣站了出来。

他们当中许多人,本就对皇上的封王之策颇有非议,毕竟历史上早就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但碍于皇上的雷霆手段,许多人只能把话揉碎了吞回肚子里。

没想到最后太子竟是站了出来。

而且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却又堪称完美的解决之策,这让他们如何不拥护?

就连耿直出了名的,曾扶棺进谏的刑部尚书钱塘也站了出来,高呼:“太子英明,臣附议!”

这时,胡惟庸也是站出来,连忙改口道:“微臣愚钝,太子此法太过于精深,微臣一时间理解不透彻,故有此疑虑,经太子解释之后,臣再细细一想,此法确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妙之策,所以,臣附议!”

“臣附议!”

李善长亦是跟着站了出来。

满朝的附议之声,让朱标的威望更上一层楼。

“好!很好!”

朱元璋肉眼可见的喜笑颜开,掩饰不住的骄傲道:“瞧瞧,瞧瞧,咱标儿提的这个建议多好啊!”

“太子英明!大明能有如此优秀的储君,实为大明之幸啊,臣恭贺皇上,恭贺大明!”

李善长言罢,便是一拜。

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拍马屁,但是拍到点子上的马屁,他还是非常享受的。

“太子英明,臣等恭贺皇上,恭贺大明!”

群臣跟着拜倒。

这倒让朱标有些不好意思了,虽然他也有参与,但这毕竟不是他想出来的策略。

“诸位臣工谬赞了……”

“诶,标儿不必过谦,你奏折上的策略确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策,甚好,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啊!”

朱元璋对朱标笑道,

朱标现在在群臣之间很有威望,而他就是要给朱标树立威望。

对朱标说罢,朱元璋看向群臣,道:

“诸位臣工,都起来吧!”

“既然你们都赞成这个政策,咱也觉得挺好,这样,那就按照太子的意思去办,由太子牵头,吏部和礼部协办!”

“皇上英明!”众臣再次高呼。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笑道:“咱觉得,这么好的政策,仅仅在皇室宗亲内施行有些浪费了,是不是应该在咱们朝廷内部,以及各省部各级官员之间也施行?”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千古流传的名篇,篇中,触龙用非常巧妙的方式,成功说服了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以此赵太后认可的理论为基点,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击穿了太后的心理防线。

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入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如今,杨炎却以此名篇来教导太子。

不可谓不贴切,不可谓不精彩绝伦。

因为当今圣上和赵太后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国之主,同时也是爱护后代子孙的父母,他们的初衷都是希望用自己的恩泽,让自己的子孙不用吃苦。

但这样真的是对的吗?真的是为子孙计深远吗?

触龙字字力重千钧,让赵太后心悦诚服。

而杨炎以史为鉴,引经据典,让朱元璋哑口无言。

刘基实在是想为杨炎击案叫好,但奈何皇上就在身旁

杨炎继续道: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历代诸侯子孙,三世为侯,赵太后便不曾闻也!”

“当今圣上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功绩彪炳,但也最多泽披五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反噬大明,消耗大明的国运!”

“试想两百年以后,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皇室宗亲,单单每年供养粮食都都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天下养朱已然不可避免,朝廷会因此背负上巨大的财政压力,一旦外敌来犯,甚至会出现‘前线吃紧,后方紧吃’腹背受敌,内忧外患的情况!”

“而那些被供养的皇室子孙会好过吗?不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以,今圣启用已经被抛弃的世袭罔替的封王战略,看似恩泽后世子孙,实则为后世子孙计短也!”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正当时候!”

“这不是削减各皇室子孙的俸禄,相反的,这才是为大明的子孙计长远!”

杨炎侃侃而谈,字字千钧,就如同触龙说赵太后那样,让一墙之隔偷听的朱元璋虽然脸上仍旧不动声色,但心中的防线已然溃败。

他是何等聪明之人,当然知道杨炎所说的,和几百年前的触龙一样,是对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因为皇室宗亲的爵位世袭罔替,大明到了后期,整个大明朝廷从上到下都承受着巨大的供养宗亲压力。

朝廷苦不堪言,而皇室宗亲也没有好过到哪里去。

那些很多底层宗室已经根本得不到朝廷的俸禄了。但是,按照祖制,这些宗室一不能经商务工,二不能当官,三不能带兵打仗,四不能列土封疆,所以许多底层宗室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生活极其悲惨。

到了明末尤其是崇祯年间,由于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与女真战争不断,但高等级宗室的俸禄待遇不变,就出现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

可怜崇祯皇帝一生勤俭节约,劳心苦力的为国家筹措钱财,而他的同族宗室却个个自私自利,从不肯主动出钱帮助他解决财政危机。

崇祯皇帝被逼无奈,只能靠加重百姓的赋税来填补,却又导致农民活不下去倒向起义军一边,陷入了死循环,大明最终无可挽回地掉入了深渊。

所以杨炎说朱元璋计短,一点也不为过。

被一个死囚这样说,朱元璋心中当然气极,但却也无法反驳一句。

这个杨炎,当真是有几分学识。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担得起朱标的一声先生。

一旁的刘基却是激动得袖子里的手在微微颤抖,眼中的赞赏之色早已掩饰不住。

杨炎是杨宪的门生,算是他的徒孙。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在一墙之隔接受这个徒孙的教育。

说得好!

如果不是皇上在这里,刘基甚至想要拍手叫好。

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罔替意为不更替,不废除。

这个政策由来已久,但到了魏晋时期,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后者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现了不能被继承的终身爵。

但是到了大明,朱元璋不仅封王戍边,还重启世袭罔替的政策。

朝中大臣对此暗中非议颇多。

但唯独一个叶伯巨站了出来,上书称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朱元璋盛怒,谓其离间骨肉,下刑部狱,瘐死。

从那以后朝中无人敢再议此事,包括刘基自己。

没想到,最后竟然是杨炎站了出来,而且巧妙的利用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借古比今,同样是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论调为基点,层层深入分析,让皇上说不出一句话来。

古有触龙说赵太后,今有杨炎教太子。

有才学,有思想,能说会说敢说,此子当真是王佐之才。

太子在狱中能够遇上杨炎,真是大明之幸,如果这样的人,真的被秋后问斩,那将是大明的损失!

刘基仅仅是来了两次,便已经对这个素未蒙面的徒孙喜爱得不行。

上一次,他害怕杨炎妄议朝政,触怒龙颜,但是这一次,他反而希望杨炎多说,敢说。

只听杨炎继续道:

“所以,施行五世而斩的宗室制度,并非单纯的推测,无凭无据,而是以史为鉴。”

“想要为大明的子孙计长远,首先,世袭罔替之策必须坚决废除!”

“其次,施行五世而斩的皇室宗亲制度!”

“所有爵位,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五世之后的皇室宗亲皆开除出宗籍,转为普通百姓,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如此,方可延续大明的国运!”


“哐当!”

厚重的铁门被推开,外面刺眼的亮光照射进来,让人一时间睁不开眼睛。

“都起来,开饭了!”

一个吼声响起,黑暗中蓬头垢面的人们顾不上亮光的刺眼,连滚带爬的捧着碗爬了起来,将碗伸出铁栏之外。

“军爷,行行好,多给点!”

“到我了!到我了!”

“我我我我……我还没得啊……”

“……”

大牢之内,一片嘈杂之声。

一间较为干净的牢房内,竟只关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年轻人被吵醒了,打了个哈欠,缓缓从稻草席上坐了起来。

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争先恐后的拿碗去接狱卒分发的那些剩饭剩菜熬成的牢饭,而是随手折了一根稻草放进嘴里,有些百无聊赖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狱卒分完牢饭之后,转身来到他的牢房前。

一反常态,狱卒原本凶神恶煞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带着几分谄媚的笑容,道:

“杨先生,醒了?”

被唤作杨先生的年轻人微微的点了点头。

年轻人名叫杨炎。

没错。

他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是从几百年后的世界穿越来到这个历史上的大明王朝的,确切的说,他是一名从后世来的穿越者。

穿越过来的他,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情况,就被打入了天牢。

在天牢里,他总算是搞清楚状况了。

他穿越的朝代是历史上最硬气的一个朝代,大明王朝。

现在是洪武三年。

也就是说,穷苦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第三个年头。

而他又是怎么被打入天牢的呢?

杨炎也搞清楚了。

因为一个人,确切的说是一名朝廷重臣,杨宪。

杨宪何许人也?

当朝中书左丞,为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不过他在刚被提拔当月,就被朱元璋给杀了。

杨宪之死,史书上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

杨炎也不知道。

他本是杨宪的远房亲戚,也是杨府的一名下人,后来杨宪看他聪明,有心想要栽培他一下,不想还没开始栽培,杨宪就招致灭顶之灾,杨炎也因此被打成了同党,押入天牢,秋后问斩!

刚穿越便遭此无妄之灾,杨炎倒是一反常态,没有为此而怨天尤人,没有喊冤,也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脱罪。

事出反常必有妖。

没错,作为穿越者,杨炎有系统。

只不过他这个系统也是相当的奇怪。

系统出现的时候,给了他两个选项,一个是让他改变世界改变历史,打造出一个雄霸世界超级强国,二是自然死亡,两个选项任意达成一个,他就可以重返原世界。

这不巧了吗?

现在他已经是一名秋后问斩的死囚,只要自己安安心心的呆在天牢里,不折腾,不搞事,那么很快他就可以重返原世界。

虽说在原世界他也是孤家寡人一个,但那个世界好歹有科技,有网络,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消磨时光,总比现在呆在监牢大狱要好吧?

再说了,改变世界改变历史,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他现在是一名死囚,第一步脱身就已经成了极大的难题,脱身都无法做到的话,何谈后面的事情?

而且系统在出现了一次之后,就消失了。

随后无论杨炎怎么呼唤,系统都不曾再次出现。

所以,杨炎选择等死……

“杨先生,黄公子在等您了!”

狱卒的声音打断了杨炎的思绪,杨炎收回飘远的思绪,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稻草,道:“带路吧!”

“好咧!”

狱卒应了一声,打开牢门,然后在前面带路。

“快入秋了吧?”

杨炎突然的话,让狱卒一愣,随后连忙点手指,一会之后回道:“还有三个月零八天就秋分了。”

狱卒没有回答立秋的日子,而是回答了秋分的日子。

因为秋后问斩正式秋分之后。

“天凉了,我杨炎也快要被斩首了。”

杨炎说得风轻云淡,这让狱卒暗中惊叹,至生死于度外,杨先生果非寻常人也,难怪那位大人会对他另眼相待。

没多久。

两人便来到了天牢内一间密室内。

而在密室内,一位相貌堂堂,眼睛炯炯有神,气质儒雅的年轻公子哥已经备好酒菜,在等着了杨炎了。

“先生,您来啦!”

公子哥见到杨炎,眼中顿时放光,连忙起身迎上前来。

“黄公子客气了,叫我杨炎就好。”

“好的,先生。”

就在两人打招呼的时候,狱卒默默退下,并带上房门。

出了门外,狱卒的心仍旧狂跳不止,生怕自己刚刚有什么差池。

因为屋内那位被称作黄公子的公子哥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太子爷,朱标!


“重八,不早了,早点睡吧。”

当今世上敢叫朱元璋重八的,有且只有一个人,那便是当朝皇后马皇后。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在朱元璋还叫朱重八的时候,她便已经和他患难与共了,在朱元璋成就帝业之后,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明的皇后,而她私底下仍旧习惯叫朱元璋重八。

朱元璋呵呵一笑:

“妹子,等等,再等等。”

马皇后也不恼,笑道:“重八,怎么了,突然看书看这么晚?”

“嘿嘿。”

朱元璋笑了笑,刚想说什么,却又突然欲言又止,改口道:“没什么,就是有个问题想不通,妹子你先睡,不用管我。”

事实上,朱元璋虽然跟马皇后感情很好,但是关于政事,他还是不想马皇后过多参与。

特别是现在事关他为大明打造的百年战略。

现在却被杨炎指出了致命的问题。

天下养朱。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朱元璋的脑海,挥之不去。

如果不找出解决之道,他就算睡觉也不会睡得安稳。

夜已深。

马皇后不理朱元璋,已然睡去。

房间内,烛火依旧在摇曳。

朱元璋仍旧埋头在书海之中。

他小时候虽然不得读书,但愈是这样,他就愈发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不耻下问,刻苦钻研,也算是自学成才。

别看他戎马半生,但是他不仅精通兵法,在书法诗词歌赋上同样有着不浅的造诣。

在制定国家战略政策时,同样是以史为鉴。

封王戍边之策,便是他总结西周以来的历代统治经验,施行汉唐郡县制与元朝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

同时更是加上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进行完善,利用山河险地构筑三道防线,互相牵制,制定藩王无诏不可入京,不可同时回京等制度,防范藩王作乱的状况发生。

但现在这个他自以为完善的战略不仅被杨炎读穿,还被杨炎指出了致命的问题……

朱元璋不停的翻阅着。

突然。

他的手停住了,目光也停留在了纸面上,久久不曾移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朱元璋面露思索之色的低语一句,眼神却在逐渐的发亮……

……

第二日,御书房内。

“禀皇上,驻陕永兵卫屯耕一折,臣已奉旨办理,半月之内,在籍军户定能到位,准许民间开矿一事,臣也已经会同户部工部,酌拟冶金律六条,特呈皇上御览!”

禀报的臣子不是别人,正是中书省参事胡惟庸。

刚刚上位中书省左丞相不到一个月的杨宪被朱元璋诛杀以后,胡惟庸展示出了他的才干,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与欢心。

今天他就是来禀报这段时间的政绩来的。

然而……

让他意外的是,今天似乎有点不一样,皇上的心思似乎完全不在他的话上。

因为他禀报完了,皇上还不知道在想着什么,话也不回他,一脸沉思之色,把他晾在一旁。

“皇上,皇上……”

被凉了好一会的胡惟庸终于忍不住轻唤了两声,朱元璋这才从沉思中醒来。

“汇报完了?完了你先回去吧。”

“啊……是。”

胡惟庸一怔,也只能悻悻的告退。

昨晚李相就跟他提了一嘴,说皇上和刘伯温不知道去了哪里,回来之后便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皇上和刘伯温之间有秘密。

难道说,浙东党刚去了一个杨宪,又要重新起势了吗?

胡惟庸不禁有些心虚了。

事实上,朱元璋的思想的确被杨炎提出的问题所占据了,他昨晚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他感觉自己的这个想法极好,已是最佳解决之道,但是他还是想要听一听杨炎是怎么说的。

是否和他想得一样?还是另有高见?

亦或是压根就是吓唬人的,危言耸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朱元璋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胡惟庸走后,朱元璋在屋内来回踱步,最终还是忍不住往太子朱标的所在的春和殿而去……

……

春和殿。

朱标正埋头奋笔疾书,案桌前堆着一堆高高的奏折。

如果不知道,还以为他才是皇上。

事实上,朱元璋已经在有意的培养他的这个继承人。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大明的很多政务已经交由朱标来处理,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不仅勤勉,而且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只不过朱标的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的理念与朱元璋有些不和。

这一次杨宪案,朱标也是希望能够避免过多杀戮而与朱元璋起了争执,这才被朱元璋关到牢里好好反省,从而认识的杨炎。

朱标没有埋(mán考试常考)怨朱元璋,相反的,他很庆幸自己这一次入牢反省能够认识杨炎这样的奇人。

天下养朱。

关于杨炎留下的这个课业,朱标也一直在思考,昨晚也是在大本堂翻阅书籍到深夜。

不过现在他还不能去找杨炎。

因为还有一件急事,需要他处理。

“标儿,在忙什么呢?”

朱元璋见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不由得眉开眼笑。

听到朱元璋的声音,朱标也是放下了手中的笔,站起身来迎了上去:“父皇,儿臣在处理不久后将举办的恩科大试的事务!”

“嗯,很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突然问道:“标儿,包括前朝在内,到现在有多久没有举办过恩科大试了?”

朱标从容回道:“禀父皇,从前朝至正初年开始,科举已然名存实亡,到现在至少有二十年没有举办过科举大试了。”

朱元璋语重心长道:

“所以呀,咱们大明新朝首届恩科,一定要办好,让天下学子们都看到,咱大明是重视科举,崇尚儒学,有才有能的学子,朝廷定会量才录用,要让他们觉得,在咱们大明新朝里为学,那是前途无量,咱大明新朝那是翻天覆地之变化啊!”

“是!”

朱标拱手笑道:“禀父皇,国子监,聚贤堂,还有考试院都已整备一新,科考大试的日期,考生的人数已经定了,以及朝廷预备给各省考生的粮米路费也已经颁至各省了。”

“好啊!”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笑道:“不过标儿,你也不要太累,该休息就休息,别累坏了身子!”

朱标闻言微微一怔。

因为以前,朱元璋总是告诉他一定要勤勉,更是以身作则的教育他。

“咱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怎么今天却反倒是劝他该休息就休息了?

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朱标还是觉得心里暖暖的,笑着回道:“父皇,我不累。”

“诶,话不是这么说的,你看现在都是吃午饭的时间了,劳逸结合,该吃午饭就去吃午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嘛,你说咱说得对不对?”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是,父皇教育得是。”

朱标有些感动的回道:“父皇,那我让人去准备一下,咱一起用个午膳?”

不想朱元璋却是抬手道:“不用了,咱吃过了,而且咱啊还有点事要去办,只是顺道过来看看你,你赶紧去吃午饭吧!”

说罢,朱元璋便转身离开了春和殿……

……

春和殿外。

朱元璋在来回踱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久之后,便有人疾步上前。

不是别人,正是毛骧。

“怎么样?”朱元璋带着几分焦急问道。

毛骧连忙回道:“回皇上,太子果然让人备好酒菜,往天牢方向而去了!”

“嘿嘿!”

朱元璋忍不住嘿嘿一笑,自语道:“知子莫若父也,标儿果然不想一人独自用膳,忍不住又去找那人了!”

言罢,朱元璋若有所思片刻,对毛骧道:“你速去把刘伯温叫来,就说咱带他去老地方……”

章节在线阅读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为您推荐

言情小说排行

人气榜